社交網絡最脆弱的那根神經

  近兩個月來,關於Facebook前途無量的消息滾滾而來。Facebook的IPO預計會給公司帶來1000億美元市值,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Facebook將暫停其股票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李嘉誠自曝已投資Facebook4.5億美元,並表示Facebook上市後最多拿回本金,其餘將作為長期投資作為一傢準備上市的企業,IPO前的造勢無可厚非。但是,看客們卻要小心被這些好消息沖昏瞭頭腦。

  1000億美元!社交網絡真的有能力創造這樣的商業神話嗎?去年,Facebook的凈利潤是10億美元,營收為37.1億美元。如果拿Facebook當前的贏利能力和1000億美元的估值相比,泡沫似乎很大。但也有分析機構認為,支撐Facebook 1000億美元估值的,更多的是它有8.45億用戶的支持。有趣的是,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判斷Facebook市場估值的合理性,我們反而會發現,這個數據其實也是個泡沫。

  或許還有人記得,去年Facebook因泄露用戶隱私而造成的用戶逃跑門。當時的統計數字顯示,Facebook網站的美國用戶在一個月內有600萬人關閉賬號,數量縮水3.7%。隨後,歐洲Facebook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傢英國在一個月內有10萬用戶告別Facebook,加拿大地區的用戶量在一個月內就減少瞭152萬。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基於社交網絡的商業模式,其成功的必要條件當然是人氣。Facebook一旦出現規模化的用戶流失,它所創造出的一大把前途無量的營銷模式便會逐漸失去賺錢的能力。在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史中,類似的情況人們早已司空見慣。怎麼到瞭Facebook這兒,投資者們會忽略這個風險呢?

  社交網絡形成的用戶黏性真的牢不可破嗎?丹麥的政府共同積金管理委員會曾經通過檢查那些接受其救助的人在社交網站上的個人主頁,以確定他們是否符合接受救助條件且沒有濫用救助條款。對於不小心公開的隱私可能造成的傷害,或許很多人目前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其嚴重性。但是隨著更多隱私泄露事件的發生,社交網絡用戶對於在社區上公開他們的隱私必然會采取越來越謹慎的態度。用戶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導致社交網絡失去以往的魅力。事實上,這也讓個人隱私保護成瞭社交網站的一根敏感神經,有些時候甚至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Facebook的用戶逃跑門足以證明這一點。

  所以,在判斷一個企業的潛力的時候,既要看它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強的商業模式,也要評估其盈利模式背後的商業風險